當前位置: 壩上草原旅游網 >> 草原民俗文化 >> 蒙古族簡介
[來源:來自網絡] [編輯:草原風] [瀏覽:次]
騰格爾是天的意思,蒙古族認為萬物都有靈,都按騰格爾的意志發展,天神是至高無上的,蒙古人將天神比作父親,給人類帶來幸福,因此祭天就成了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,征戰時祭天,祈雨祭天,過年過節祭天,結婚、打獵都祭天。蒙古人特別崇尚火,認為火能凈化一切,爐灶要保護干凈,不能隨便動人家的爐灶,更不能從上而邁過去,爐中不能燒不潔之物,不用水澆滅火爐,有人講“蒙古”一詞的本意就是“永恒之火”,每年舊歷十二月二十三日(小年)祭火神,火神是天神派往各家的代表,在這天向天神匯報,與漢族祭灶王爺一致。蒙古族視大地為母親,不亂挖亂翻,每次搬遷時,必須處理好垃圾,填好坑,水取自河流和泉眼,很少打井,蒙古人一般不土葬,即使土葬也不堆土,只堆放幾塊石頭。蒙古族對草木十分愛惜,認為草木是大地母親所生,用木不傷根,只取所需部分,牛糞為主要燃料,用柴取枝,摘野果不折活枝,野菜、藥材很少挖根,營盤和草場經常更換。
蒙古人經營畜牧業,不僅付出艱辛,還要投入濃厚的情感,他們從不打罵牲畜,也不用粗暴的語言,牲畜一聽到牧民的聲音就會安靜下來,婦女擠奶時經常伴著愉快的歌聲和說笑,先撫摸母牛的脖子和大腿,用溫水清洗奶頭,擠奶動作輕盈,有節奏,潔白的牛奶在桶里冒著朵朵浪花。遇到棄兒的母畜,牧民也不責罵,而是唱起悲傷的歌曲,直到母親舔凈幼兒身上的粘液,讓幼兒吃奶為止,屠宰牲畜有專門用語,忌諱宰殺一類粗話。先念經文,保佑牲畜的靈魂升天,再在地上鋪上氈子,讓牲畜仰臥,在胸部開個口,伸手迅速拉斷心動脈,這樣很快死亡,從而減少痛苦,血液立即全部流入胸腔,而地面我血跡,牧民從不砍掉牲畜的頭部,頭面對蒼天,有個好的來世,為了生活,不得不屠宰和出售牲畜,每到此時,牧民難免有傷感之情,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情。
蒙古人有千年釀奶酒的歷史,奶酒有牛奶酒和馬奶酒,奶酒酸甜、軟,酒勁不大,后勁足,但不傷人,有驅寒、養肝、舒筋、活血功能,可做保健飲料,好的酒曲被視為傳家寶,但鄰里這間從不保密,缺曲家可向有曲家求援,叫“請曲”,“請曲”要選擇風和日麗的虎日,屬虎的人去更吉利,請曲人必須帶上禮物,并在盛曲的容器上裝上1—2公斤鮮奶,以示敬意,請到曲后,立即跑回家,以防曲死掉,臨出門時還要故意和人吵鬧,頂撞,佯裝撕打,雖說一家有曲百家足,但決不給老親家,因為給了會不吉利。蒙古族一般酒量驚人,據說成吉思汗曾下過禁酒令,后來草原上出現連年干旱,發現只有一處風調雨順,水草豐富,該地頭領說:“不瞞您說,我們未服從禁酒令,偷偷釀酒,并敬天神,換來天神高興,雨水降臨。”看來天神也有酒癮,不能得罪,成吉思汗不得不取消了禁酒令。
蒙古族飲食具有明顯的游牧特色,夏季偏重奶食,冬季以肉食為主,具有個人、家庭、社會和宗教各種表現形式,多煮食,佐料也比較簡單,但熱量大,適應游牧民族強悍的體魄和豪放的性格,很具特色,實實在在,餐桌上有手扒肉和酒就行了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舉行儀式上,欣賞勸酒歌上。
草原上的蒙古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,雖然沒有的垃圾站和廁所,但是倒垃圾和大小便都有更嚴格的規定和固定的地方,垃圾必須倒在東南方向,離家幾十米的地方,婦女在蒙古包東南方向,男人在西南方向大小便。